近年来中国养禽业达到了迅速发展,但禽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新病不断出现、旧病不断发展的现象日益突出,给养殖业主和兽医工作者诊疗禽病带来了诸多挑战,2013年河南驰骋畜禽疫病诊断中心共接出诊禽病400余次,服务范围主要涉及河南各市县及周边的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市,2013年本中心所监测禽病流行有如下特点:
1禽病流行特点
1.1混合感染\多重感染非常严重
2013年,禽病仍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其中三重感染占病例数的30.4%,二重感染占43.3%。其中多以病毒+病毒+细菌、病毒+细菌+细菌、病毒+细菌等形式出现,这种现象在肉仔鸡上表现更为突出。在临床上几无单一疫病的出现,而在现存养殖模式下,这种现象还将极其普遍。这就提示临床诊治过程中,要进行统筹考虑,分析疫病感染时的先后顺序和主要致病原因,切忌在剖检时看到典型症状就马上诊断疾病。而且要结合发病日龄、群体、外因等全面系统考虑,避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而在诊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本类疫病致病因子中常有“环境因子”的出现。如密度过大、湿度的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温度分布不均等因素。因此在对本类疫病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先对环境进行改善,再配合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收到疗效。
1.2以病毒病感染为主角、细菌病常为混合或继发感染存在
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本中心所接诊病例中,以“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病感染主的疫病占总病例数达45%。而其中以禽流感为主的疫病达22.6%,以新城疫感染为主的疫病达16.5%,常表现为“禽流感\新城疫+大肠杆菌、禽流感\新城疫+支原体”。而在以大肠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感染所占病例约22%。
而在病毒病感染为主病例中又出现非典型化和慢性化感染状态,表现为较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化不明显或需要多剖检才能将拼现出典型病变。在临床诊断中必须借助流行病学、免疫状况或必要的实验室检验才能做出确诊。
同时超强毒株的出现和病毒的不断变异给鸡病防治带来困难,如新城疫和传染性囊病用常规免疫程序,均控制不了病情。而在临床上也不时出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极具典型性的病例。而禽流感由于不断发生变异,也给疫病防控带来很大困难。
1.3新发疫病对养殖业危害显著上升
最近几年在蛋鸡上出现的“血管瘤”在某些地区还零星出现,其表现多为零星死亡,以内脏出血和局部体表出血不止为特征。
在肉鸡上以肌腺胃炎、气囊炎、支气管堵塞等疾病影响最大。肉鸡以腺胃肿胀和肌胃溃疡为特征的肌腺胃炎对肉鸡的危害上升。主要表现生长速度减缓,死亡增加,对其他疫病的易感性增加。其原因一般认为与霉素毒素和病毒有关。而免疫抑制病毒则是其重要的诱因。其所占病例比15.2%。若以肉鸡病例计高达44.6%。
鼻气管炎鸟杆菌也是近几年肉鸡上主要发生的疫病,其能引起的以气囊增厚、有纤维素性炎症。与大肠杆菌、支原体感染引起很高的死亡率。部门地区死亡率可达15%以上。
1.4病原耐药现象严重
由于在养鸡生产中, 多数养殖户缺乏“健康养鸡”意识,不从改善环境及饲养管理条件着手。 过度依赖药物来保持鸡群健康,或发病后盲目用药治疗,导致病原的耐药性日渐突出。从本诊断中心11年-13年所做800多份药敏试验数据(如表1)可知,现在临床所常用的多数抗生素均不同程度存在耐药性,且多数药物的敏性在降低。而且临床菌株耐药品种也在增加,出现了较多的多重耐药情况。临床上常见对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的病原有: 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从总体看, 耐药性呈现逐年增强趋势,所耐受的药谱也越来越宽。 病原体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影响鸡病治疗及预防效果的重要问题之一。
表1 2011年-2013年河南驰骋畜禽疫病诊断中心药敏试验数据统计
品种 |
红霉素 |
利福平 |
罗红霉素 |
诺氟沙星 |
四环素 |
2013年敏感率 |
0.0% |
0.0% |
0.0% |
0.0% |
0.0% |
2011年敏感率 |
0.0% |
0.0% |
2.5% |
|
|
品种 |
阿莫西林 |
环丙沙星 |
洛美沙星 |
卡那霉素 |
氟苯尼考 |
2013年敏感率 |
5.2% |
6.0% |
7.7% |
8.3% |
8.5% |
2011年敏感率 |
17.9% |
12.5% |
|
0.0% |
14.5% |
品种 |
恩诺沙星 |
左氧氟沙星 |
头孢曲松 |
头孢噻肟 |
氧氟沙星 |
2013年敏感率 |
9.5% |
11.5% |
13.0% |
16.0% |
16.3% |
2011年敏感率 |
|
13.3% |
20.6% |
27.1% |
17.4% |
品种 |
强力霉素 |
阿奇霉素 |
庆大霉素 |
新霉素 |
痢菌净 |
2013年敏感率 |
17.2% |
20.4% |
26.4% |
30.9% |
37.5% |
2011年敏感率 |
26.2% |
10.8% |
37.3% |
31.6% |
13.8% |
品种 |
阿米卡星 |
大观霉素 |
磷霉素 |
米诺环素 |
多粘菌素 |
2013年敏感率 |
46.2% |
57.1% |
63.8% |
64.6% |
92.2% |
2011年敏感率 |
40.7% |
|
34.8% |
|
93.0% |
2主要疫病流行特征及对策
2.1 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2.1.1流行情况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资料显示“据2010~2013年的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现在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健康鸡群中的检出率已经达到了9%,其中1%为H5,2%为H9,其余的流感病毒占到6%。鸡、鸭等家禽免疫禽流感疫苗后仍有发病,引起同行的高度关注。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所公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存在H5、H9、H6、H3、H4、H10、H11等多种亚型。H5亚型禽流感病毒分支以抗原群2.3.2分支为主,又可分为2.3.2.b分支和2.3.2.c分支,另有极少量病毒属于7.2分支。而2013年发生于宁夏的禽流感为7.2分支、辽宁的为2.3.2分支、甘肃的为7.2分支、新疆的为2.3.2分支。
禽流感病毒的多基因存在与疫苗研究相对滞后是造成免疫后发病的重要原因。而免疫后没有进行相关的抗体监测,免疫效果不能进行科学的评估是免疫失败的关健因素。而发病后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控手段时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因素。
2.1.2临床表现
雏鸡和商品肉鸡:发病后表现较为典型,死亡率高,剖检以出血性变化为主,包括肝脏、脾脏、腺胃、肾脏、胰腺、睾丸、肠道、心冠脂肪、腹部脂肪、鸡冠和脚趾部鳞片等均可见到明显的出血现象。
育成鸡:发病数量较过去明显增加,发病后表现通常不典型,但死亡率较高,严重者可达50%以上,部分鸡有神经症状,肾脏肿大和胰腺坏死是常见的主要剖检变化,其他脏器的出血性变化亦偶尔可见。
产蛋鸡: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和死亡,部分鸡场死亡率较高。免疫效果较好的鸡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大群精神、采食、粪便变化不大。死亡鸡体质相对较好。剖检主要可见卵泡变形、软化、坏死和萎缩,胰脏边缘出血或液化,胸骨膜有出血点。免疫相对较好的鸡场发病表现通常较轻,死亡率上升较慢,前期出现零星死亡常不易引起重视。
2.1.3防制措施
2.1.3.1加强消毒工作,在每年的高发季节每2-3天要对场内外进行全面消毒,舍内1-2天消毒一次。
2.1.3.2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种鸡和蛋鸡可在1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30日龄和开产前再各进行一次免疫,36周龄左右进行第4次免疫,以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免疫。流行季节可选择对商品肉鸡进行免疫,通常在10日龄左右进行一次免疫即可。免疫后15-20天要进行抗体监测,评价免疫效果,必要时再进行补免。疫苗要选单苗使用。
2.1.3.3发病后的治疗 对于免疫效果较好的鸡场,可以进行药物的保健或治疗。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养殖安”或“清瘟败毒散(超微粉)”具有很好的效果,可按鸡0.5-0.3g/只进行喂服,连用5-7天。舍内可以用“过氧乙酸溶液”进行熏蒸消毒。
2.2 H9N2亚型禽流感
2.2.1流行情况
在H5N1亚型禽流感形成流行的情况下,对H9N2亚型禽流感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其感染仍时有发生,给生产带来明显影响。总的来说其发生趋势会较往年有所减轻,不同地区会表现不同的流行状态。当前H9N2感染的主要发生阶段是雏鸡(包括商品肉鸡)和产蛋鸡群。
当前流行的毒株虽然均属于BJ/94亚系,但不同毒株间亦表现相对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别是2010年以后),来自不同亚群的毒株在交叉中和能力、临床免疫保护上均存在一定的区别,给疫苗毒株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
2.2.2临床表现
雏鸡和商品肉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感染后通常会发生一系列的继发感染,尤以大肠杆菌病常见,造成鸡群难以饲养和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剖检主要表现为气管有黏液,喉头、气管的轻度出血,继发或并发会加重损伤并可能形成支气管干酪样栓塞。
产蛋鸡:死淘率通常不高,可能出现一定的的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采食量下降和产蛋下降。剖检主要可见喉头、气管的黏液和轻度出血、支气管入胸处干酪样堵塞,肺轻度出血,卵泡表面极度充血,输卵管和子宫内有程度不等分泌物,多并发卵黄性腹膜炎。
2.2.3防制措施
2.2.3.1加强环境净化,做好流通管理。用浓戊二醛、过氧乙酸等高效消毒药带鸡消毒,大型养殖场应每2-3天消毒一次。做好人员、物品、车辆等的流通管理工作。
2.2.3.2疫苗选用要选用新近分离的毒株免疫。目前市场上H9疫苗所用毒株较多,养殖户可接合本地情况选用。免疫程序可与H5和ND同时进行。
2.3.3.3本病在单一感染时常不会引起死亡,但与ND、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后死亡率较高,因此在防控本病时一定要做好继发感染。可选用都好(特制板青颗粒)+好得快+阿司匹林粉,连用3-5天,效果明显。
2.3 非典型新城疫
2.3.1流行情况
近年来新城疫的发生以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为主,不同地区的发病程度存在差异,污染严重地区或部分管理不善的鸡场可反复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主要发生于15~30日龄的雏鸡(包括商品肉鸡)和产蛋鸡,以雏鸡的高死亡率和产蛋鸡的产蛋下降为主要发病特点。本病流行现以基因Ⅶd毒株为主,而现有疫苗多为基因Ⅱ型对其免疫效果不确切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2.3.2临床表现
雏鸡和商品肉鸡:发病时通常较为典型,会造成程度不等的死亡,严重者死亡率可达50%以上,部分鸡有神经症状,剖检有明显的胃肠道出血现象,特别是淋巴滤泡和扁桃体的出血坏死较为常见。
产蛋鸡:发病时表现不典型,通常死淘无明显上升,在每年的秋冬季及春季相对多发。多以产蛋下降、蛋壳质量变差为主要发病表现。发病时多为免疫间隔时间过长,抗体水平较低。在剖检时表现喉头有针尖出血点,淋巴滤泡肿胀,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出血现象。
2.3.3防制措施
2.3.3.1蛋鸡可以参考使用以下免疫程序:7~10日龄新城疫或新支二联弱毒苗点眼;15~20日龄新城疫或弱毒苗点眼,同时注射新城疫或新支二联或新支流三联灭活油苗; 60日龄左右Ⅰ系肌注或Ⅳ系苗;120日龄左右注射新城疫或新流二联或新支减流四联灭活油苗;250日龄左右再次注射新流灭活油苗。开产后每2~3个月活苗饮水1次。
肉鸡可在4-7日龄用新支二联点眼,同时注射新城疫或新流二联油苗。19-21日龄再次进行新城疫饮水免疫。
目前有厂家生产含有基因Ⅶ型新城疫疫苗,有一定的效果,可以试用。免疫后要进行相关检测。
2.3.3.2、处理新城疫病例的基本原则:疫苗优先,药物为辅。对于无死亡、采食量稍减的可以先进行疫苗接种,最后采用点眼的方法。之后再用优免(黄芪多糖注射液)或双效黄芪进行快速提高抗体水平。对于死亡达2‰以上的可以先用药物进行缓解症状,如清瘟败毒散使用3-5天后再接种疫苗。
2.4肌腺胃炎
2.4.1流行情况
本病在肉鸡及蛋鸡上均有流行,肉鸡发病严重。其发病原因较多,但多数认为与霉菌毒素有关。其发病率和致死亡均很高,对生长影响很大,表现采食量低,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等。本病现在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每年的6-9月份发病最为严重。各日龄鸡均易出现,但以中小鸡影响严重,死亡多集中在10-30日龄的鸡群,伤淘率不等。
2.4.2临床表现
发病的初期鸡群表现采食量上升缓慢不达标。紧接出现呆立,缩颈,精神不振的鸡。采食量仅达正常食量的 1/2~1/3,鸡只生长迟缓或停滞导致大群整齐度严重不均匀,大小差别很大。羽毛松乱,冠髯苍白、萎缩,可视黏膜苍白 ,腿部皮肤发干、触摸发凉。粪便细软呈条状,鸡体消瘦,腹泻,个别排棕红色至黑色稀便。
剖检主要表现为两类,即一类以腺胃肿大为主要病变特征,另一类以肌胃出现角质化为特征,或两种病变同时出现。
腺胃病变主要表现两种情况,即一种以腺胃肿大变硬,壁增厚,剪开外翻,腺胃乳头水肿,部分腺胃基部及乳头出血严重,肌胃多无病变,此种病变为传统型“腺胃炎”。另一种以腺胃肿大变软,壁变薄,腺胃乳头消失凹陷用刀刮有红色液体液出,此种病变为近两年多见的新型“腺胃炎”,多伴有肌胃病变。
肌胃病变主要表现为。轻者在肌腺胃交界有白线、红色溃疡灶,角质层有明显的“火山口”状溃疡,重者肌胃角质呈“绒毛”状,严重者角质层可与肌胃自然分离。角质层被面有白色的斑。嗉囊上常有白色的斑菌或白色的粘膜样附着物。肠道贫血呈白色,壁变薄粘膜有脓性炎症。肝肿大边缘有出血囊。
2.4.3防制措施
2.4.3.1传统型腺胃炎多认为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有很大关系,其发病原因多与应激有关,因此在管理上要注意减少应激因子的出现,如温度的突变、饲料的更换、疫苗的接种等应激因素可引起机体免疫力短时间明显降低。在饲养上可适当使用优质多维如蒽喹维命源和黄芪超微粉进行预防。发病后可使用正卫健、双卫康、青霉素等进行治疗。
2.4.3.2新型腺胃炎现多称为肌腺胃炎,其病因多与霉菌毒素和真菌感染有关。因此在管理上要加强对水线的冲洗、霉变垫料的清理、舍内湿度的控制、空气的消毒。在饲养上要堵绝饲喂霉变饲料,投服一定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日常可用正卫健(复方制霉菌素粉)和硫酸铜进行预防。一旦发病要立即查找原因,消除致病因素,并用双卫康、都好、复合B、养殖安等进行治疗。
2.5气囊炎
2.5.1流行情况
本病对肉鸡危害非常严重,是近几年肉鸡死淘率高的主要因素。多发生生秋、冬、春季,其发病日龄现以从过去的20日龄后多发变为10日龄就常见,死亡率也明显上升,严重的日可达10%以上。发病前期常不能引起足够注意,后期出现明显的“三炎”病变。发病鸡群,多有管理不当,固定设施构建不合理,通风换气不够等因素存在。如果这些因素不及时改善,即使用大量的药物和方案也很难见效或彻底控制。其病原多为支原体、大肠杆菌、霉菌、鼻气管炎鸟杆菌等。
2.5.2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生常见于应激(冷\热\声响\免疫等)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采食不增加或增加幅度较小。死亡率正常或稍增加(1‰-2‰)死亡鸡只多为正常偏大鸡,两腿向上死亡。呼吸道症状轻微。剖检可见肾脏肿胀、肾脏花斑样肿胀(尿酸盐沉积)、部分肾脏被膜下出血;发病3-4天后采食量持续不增或开始下降,死亡率开始上升(2‰-3‰),出现呆立、侧卧、眼圈发红、高烧鸡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表现为甩鼻音增加、湿啰音。此时剖检可见轻微气囊炎、腹腔内有泡沫、肺瘀血被膜有脓性分泌物,气管有粘液分泌物,少有纤维素样“包心包肝”病变。此时是常见的治疗时段。发病后7-10天,大群病鸡大量出现,死亡达5‰-10‰,呼吸道症状加重,出现张口呼吸、喘气。拉黄白色稀粪。采食量明显下降,可达到1/3或1/2,鸡只明显消瘦。此时剖检可见明显的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有黄色或黄白色干酪物;肺脏充血、出血、肺三级支气管内有纤维素样物质堵塞,二级支气管内有条状物质堵塞,部分病鸡肺脏内有不规则结节等。此时用药多出现无效,死亡高峰可持续5-7天。
2.5.3防制措施
2.5.3.1温差过大、疫苗应激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通风不合理、饲养密度过大,消毒不够彻底是常见的管理漏动。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强温度和通风的把控,适时扩群。减少氨气等因素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从而减少支原体、大肠杆菌的感染机会。
2.5.3.2本病的发生与接种冻干疫苗有很大关系,建议选用SPF疫苗。在接种疫苗前后,使用优免配合抗支原体药物如新力泰、新立喜,清除呼吸道内支原体,提高抗应激能力,减少疫苗应激引起的呼吸道。
2.5.3.3本病发生后可早治疗,轻症可使用新立喜、新力替等进行治疗,再重的可用高效抗大肠杆菌药如好得快配合新力替进行治疗。此外,本病近两年的发生与霉素感染有很大关系,表现为气囊上有脓性分泌物或小的霉素斑,因此,在治疗本病时要加用抗真菌药如正卫健拌料,硫酸铜消毒。
2.6肝肾肿大综合症
2.6.1流行情况
近两年在肉鸡上多见20日龄有零星死亡,且多为正常偏大,嗉囊内有饲料鸡只。在剖检上表现为肝脏的肿大、瘀血,血凝不良,肾脏肿大出血呈黑紫色。由于本病无明显的病原因素,在临床暂称为“肝肾肿大综合症”。其发病原因多为霉菌毒素中毒、大剂量应用药物、氨气中毒、细菌霉素等。
2.6.2临床表现
鸡群大群常表现正常,但不断出现零星突然死亡较大鸡只。死前无明显症状。部分鸡只肛门有褐黄色或黄白色稀粪。死鸡冠紫,口腔内有粘液和饲料。嗉囊软有饲料。解剖肝肿大,边缘肥厚,部门肝被膜下有血肿块或细小的出血斑,剪开肝脏有紫黑色血液流出。肾脏肿大,呈紫黑色,少或无尿酸盐沉积,被膜下有出血。脾脏不肿大呈斑驳状。胸腺出血肿大呈紫黑色。
2.6.3防制措施
2.6.3.1本病的发生多与用药时间过大无停药期,霉菌毒素及细菌毒素中毒,鸡舍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大有关。因此,在管理上及时清理粪便,加强通风。饲料内加入霉菌毒素吸咐剂。合理用药。
2.6.3.2定期进行肝肾的预防保健,可在饲料内加入一定量的VB、VE。14天后定期投服新力爽。严重病例可用甘宁、新力爽、肝胆颗粒、养殖安进行治疗。
3综合防制对策
3.1改善养殖大环境,保护饲养小环境。在我因,区域养殖密度过大,环境微生物超标非常严重。严格控制养殖数量,大区域统一消毒环境净化、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是改善大环境的必由之路。养殖小环境也需要我们始终把卫生消毒放在重要位置并要建立消毒制度。在养殖地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用量要足并彻底喷湿,要有合理的消毒次数。实践证明 “预防重于治,消毒重于用药,环境净化本更低”。
3.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实施健康养殖。通过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养殖水平,把控好养殖中的几个关健点,减少疫病发生的机会。做好温度、通风、密度、垫料的管理,饲喂营养全面、无毒害的饲料,净化水质。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适时应用药物进行保健,提高鸡群对疫病的抵抗力,保障鸡群的健康成长。
鸡鸭鹅病防治网 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场)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
禽病实战专家咨询:13939027068 (技术总监-魏老师 个人微信:CC-zbs 欢迎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llopsbj
养殖安880、蚊蝇一喷净等产品销售顾问:成龙 13838248089 博客: http://lyrswcl.blog.163.com
来源:鸡鸭鹅病防治网 分享 http://www.jyebfz.com 中兽医 http://www.中兽医.com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