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鸡毒支原体感染(MGI),通常被称为鸡败血性霉形体感染或鸡慢性呼吸道病(CRD),在火鸡则成为传染性窦炎,临床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特征表现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罗音,严重时呼吸困难和张口呼吸。该病发展缓慢且病程长,并常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剖检时可见鼻窦和气管有卡他性渗出物以及严重的气囊炎,感染此病幼鸡发育迟缓,饲料报酬率低,产蛋鸡产蛋下降,病原可在鸡群中长期存在和蔓延,并可通过蛋传播给下一代[1]。 本病泛分布世界各地,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养方式的改变以及饲养密度的提高,在通风不良、空气中氨和灰尘增加或气温骤降等环境中,容易发生本病。并能与大肠杆菌和/或病毒合并继发感染,甚至接种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活疫苗后也可诱发本病,目前该病已成为集约化养鸡场的重要传染病,严重影响着养鸡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禽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3]。据统计,MG感染后,雏鸡的弱雏率增加10%左右,蛋鸡的产蛋率下降10%~20%,肉鸡的体重减少38%。我国鸡的MG感染阳性率为50%~80%[4]。
2.病原学
支原体(Mycoplasma)、无细胞壁,能自我繁殖,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小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目前发现的支原体有200多种,广泛分布于生物界,大部分有致病性。禽类支原体有25种,能够引起重大病变的鸡源支原体主要有三种: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synoviae, MS)和火鸡支原体(Mycoplasma meleagridis, MM),其中以MG感染鸡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和感染火鸡引起的传染性窦炎最为普遍,对家禽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5]。
鸡毒支原体(MG),其大小为250~500nm,能通过 450nm的细菌滤器,形态不一,呈高度多形性,常见的有球状、丝状,还有杆状、环状、螺旋状等不规则形态。姬姆萨染色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阴性,着色较淡。MG 可吸附鸡、火鸡和仓鼠等动物的红细胞,这是与非致病性禽源支原体的主要区别[6]。MG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人工培养时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10%~15%的灭活猪或马血清、胰酶水解物和酵母浸出物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需置潮湿的环境中培养3~10d才能形成表面光泽透明、边缘整齐、露滴样的小菌落,且菌落为“煎蛋样”[7],菌落很小,最大不超过1mm,肉眼不可见,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楚观察到菌落形态[8]。
MG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卫茅醇或水杨甙、不水解精氨酸、可还原四氮唑(变红)和四唑蓝(变蓝),对毛地黄皂甙敏感。MG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对紫外线敏感,阳光直射便迅速丧失活力,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将其杀死;50℃约20min即可将其灭活,在沸水中立刻死亡。液体培养物在4℃保存不超过1个月,在-30℃中可保存1~2年。MG对链霉素、四环素族、氯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敏感,但也易产生耐药性[9]。
3.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MG单独感染时临床症状较轻,感染鸡偶有夜间咳嗽,不影响鸡的食欲和精神状态。但是MG极易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症状明显:病鸡咳嗽、流鼻涕、流泪、呼吸时发出湿罗音,死亡率高。
3.1 MG与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 采食量下降,部分鸡明显发呆,闭眼昏睡,发出“呼噜”音,拉黄白或黄绿色稀便。剖检可见肝脏略显肿大、充血;有的腺胃乳头出血,大部分潮红
且有淡黄色液体渗出,肌胃内容物发绿,个别肌胃角质膜下有针尖状出血;整个肠道淋巴滤泡肿胀,十二指肠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直肠条状出血;心冠脂肪有针尖状出血点;气囊浑浊,个别有黄色干酪样物;气管、支气管潮红,气管内有淡黄色黏液;鼻腔内有少量黏液。
3.2 MG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精神不振、呼吸湿罗音、甩鼻、咳嗽,倒提从口鼻中流出粘液;有的鸡 只出现关节炎,跗关节、趾关节肿大,关节腔中有浑浊的关节液;部分鸡只结膜红肿有渗出物,眼球凸出,甚至失明。剖检可见气管粘膜增厚、充血、出血,气囊膜浑浊、增厚、有干酪样渗出物,肺脏发生炎性实变,同时伴有典型的心包炎、肝周炎。
4.鸡毒支原体的危害
MG主要感染鸡和火鸡,临床表现为喘气,咳嗽,流装液性鼻液和气囊炎。各日龄的鸡或火鸡均可常年感染MG,以4-8周龄的鸡最易感,造成的危害也最大。CRD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水平和垂直传播并存,一旦进入鸡场,在鸡场中长期蔓延,很难净化[10]。本病易复发,且常与其他疾病如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并发或继发感染。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管理不善、气温骤变以及免疫接种等因素均可促进MG隐性感染鸡发病或引起MG的感染。目前CRD广泛流行于世界上所有的养禽国家。鸡群单独感染MG后大多呈现亚临床感染,死亡率在10%以下,当与其它病原微生物混合或继发感染时,会加重本病的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死亡率提高到30%以上。感染MG后可造成肉鸡的体重减少38%,均匀度下降,出栏期延长,饲料转化率降低21%;雏鸡的弱雏率增加10%;蛋鸡的产蛋率下降10%-20%,畸形蛋增多,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10-20%。据调查我国鸡群MG的平均感染率为78.5%;美国大部分鸡群的平均感染率为50%,有的鸡群高达70%-90% (Hess,2007)。每年CRD给养鸡业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它已成为当前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此外,鸡毒支原体具有显著改变表面抗原的能力[11,12],并通过抗原性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13,14],因此给兽医临床养殖场支原体病的防控带来极大困难。
5.鸡毒支原体的致病机理
支原体的膜表面含有多种丰富的脂质相关膜蛋白(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LAMPs),该膜蛋白可能是介导支原体黏附,侵入宿主细胞而参与细胞损伤与死亡的基础[15]。一些支原体能通过LAMPs的介导粘附到宿主细胞的表面,且其毒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LAMPS。鸡感染MG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Markham(1991)研究证实,MG进入鸡体后,首先通过细胞表面的點附蛋白(protein of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adhesion, pMGA)吸附于宿主呼吸道點膜相应的受体上,然后在局部大量繁殖,造成病理损伤。毕丁仁等(1999)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气管纤毛上皮细胞脱落是最明显的病变之一。鼻腔中可呈现鼻炎和眶下窦炎,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點膜红肿,粘液分泌增多,肺部有可见灰白色细小病变。显微镜下观察肺内可见大量的异嗜性和单核细胞浸润[16]。闻人楚等(2000)通过MG感染离体培养鸡胚气管环发现,在光学显微镜下气管环纤毛运动逐渐丧失,纤毛运动的时间和未感染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气管环的上皮细胞剥离、纤毛脱落,同时发现有MG残存于纤毛的顶端。这一实验说明了MG在感染气管后主要作用于纤毛细胞,造成纤毛细胞病变。
大量的研究证明家禽感染MG后,免疫器官内T淋巴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嗟细胞显著活化增殖,但B细胞和单核巨唾细胞的增殖程度较T细胞差,且持续时间短。家禽感染鸡毒支原体后,体内可以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但免疫力与抗体水平的关系不大。实验证明,给鸡注射大剂量MG抗体不能抵抗MG强毒对气囊的攻击,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对MG强毒仍易感,因此许多人认为MG的免疫机理是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定了法氏囊对MG的抵抗力与血清学反应的重要性,他们发现伴有并发感染的鸡支气管洗液中MG抗体效价上升可降低微生物含量和支气管的病变;康复鸡体内抗体一直存在,再次发病时,比初次暴发CRD后所观察的MG消除速度要快,支气管病变严重程度要比初次轻。这些结果表明,呼吸道分泌的抗体在抗MG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呼吸道产生的相应的MG的抗体能阻止MG在支气管上皮细胞上附着,可能是免疫介导保护的一个重要机理。因此可以说MG感染的免疫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局部的黏膜免疫和单核巨唆细胞也积极参与的联合免疫(Youder H Wetal, 1986)。MG除了通过抑制或刺激T、B淋巴细胞来影响细胞免疫外,还可以刺激一些细胞因力的产生,Reddy等[18]发现MG感染鸡的外周血白细胞在体外经抗原剌激后可检测到淋巴细胞增殖、干扰素及一氧化氮等。此外,支原体与各类宿主细胞间作用的同时能产生广泛的异常免疫反应,包括激活巨唾细胞、T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溶细胞活力,并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某些细胞炎性因子造成组织炎症损伤。
6.诊断
血清学方法是临床诊断MG感染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血清学试验呈阳性者,结合临床症状就可以在MG分离和鉴定之前作出初步诊断。用于检测MG的血清学试验很多,但都不同程度的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常用于MG的感染。
6.1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分离病原体适用的培养基有人工培养基(FM24培养基和PPLO培养基)、鸡胚、组织培养物(鸡肾细胞培养物和鸡气管培养物)。病料为可疑感染鸡的气管或气囊的渗出液、肺的悬浮液或鼻窦的渗出液,均可选择上述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同时还需结合血清学方法来确定。此法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不适合于生产上的快速诊断和监测[19]。
6.2血清学方法
生产上多用血清学方法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来诊断MG感染。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7]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2ELISA)等,该方法可用于检测卵和血清中的MG抗体[20],也有人利用该方法检测MG抗原[21]。SPA是应用最广泛的群体检测方法之一,具有结果清楚、易观察、操作简单、快速敏感、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存在非特异交叉反应。该法也可检测卵黄中的MG抗体,但用不同方法处理的卵黄液检测结果不同。阚保东等(1992)应用本法分别对卵黄原液、盐水卵黄液(1∶1)、氯仿卵黄液进行MG抗体的监测,结果表明,用氯仿提取的卵黄液更适合于MG的凝集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而盐水卵黄液会出现假阳性,卵黄原液中没有检测到MG抗体。HI具有特异准确的优点,可以进一步证实SPA检测的结果,但敏感性较差,操作烦琐。20世纪60年代,罗清生根据Crawley的试验结果,报道了诊断MG只需将血清作1:5倍稀释进行HI的简易操作技术。赵化民等(1998)又对简易HI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简易HI技术操作程序简单、快速,一块96孔反应板,一般可检测48份血清样品(双孔加样法)与传统HI技术相比,提高效率5~6倍,更适合现地、海关、基层单位应用。Talking tou等(1985)建立了检测MG抗体的ELISA方法,该法较SPA敏感性稍低,但特异性强。而后Opitz等(1986)在ELISA中应用经Triton2100溶解的MG和MS抗原,结果表明此抗原比使用其他类型的抗原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Ewing等(1996)应用ELISA检测了血清、蛋黄中的MG抗体。王乐元等(1994)应用Dot2ELISA检测MG抗原,为MG感染的早期诊断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依据。郭建华等(1998)应用Dot2ELISA检测MG血清抗体,结果表明该法的敏感性是HI的40倍以上,且特异性很高,适合大规模血清抗体的监测。
6.3分子生物学方法
主要包括核酸探针和PCR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血清学方法高,并且可用于MG和MS的鉴别诊断。Levisohn等(1989)克隆到一个60kb片段,并用32P标记制成探针检测人工感染鸡,一周后在气管拭子中可检测出MG,并证明该方法比血清学方法更可靠,比分离培养法要快得多,可用于MG早期感染的检测。该探针对MG各菌株具有广谱识别作用,而与MS等其它霉形体无交叉反应,张伟等(1993)构建了MG2S6株DNA文库并制备了种特异性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王玫等(1996)用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检测MG,灵敏度达10ng。Kempf等(1993)建立了检测MG的PCR方法,其较核酸探针法更敏感,需要时间短。在PCR方法的基础上,Fan(1995)建立了随 机引物PCR(AP2PCR)法,可用于检测种内株的差异。目前已经制备出了鸡毒支原体的种DNA探针和某些株的DNA探针,并且有多家公司开发出商品化的PCR试剂盒[22]。
7.防制措施
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综合防制的原则。单纯依靠药物或疫苗都是片面的观点。药物、疫苗、管理3者密切结合,才是防制本病的最根本措施。
7.1 药物预防
抗生素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有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强力霉素,其次是利高霉素、壮观霉素、林肯霉素、螺旋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红霉素尽管在体外对MG抑菌作用很强,但是体内基本上没有作用,用量过大易使小鸡出现副反应。由于生产中,频繁使用大量抗生素药物,所以MG对抗生素敏感性降低。有些MG菌株对链霉素、泰乐菌素、庆大霉素有很强的耐受性,宁宜宝等将从鸡胚中分离出的11个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其中9个菌株对链霉素的耐受性达到1000微克/ml,2个在250微克/ml,高出对照株的250倍以上,对泰乐菌素、庆大霉素的耐受性也高于对照株。抗生素在MG的治疗上主要用药途径是饮水、拌料和注射,而以前两者常用,用以上这些药物按500mg/kg投入饮水中,连饮5d,会达到治疗和缓解病情的作用,但这些药物均不能彻底根治。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感染的鸡群中,经过治疗后仍有部分鸡呈现血清学阳性反应和出现气囊病理损伤,一旦停药还可复发。由于治疗MG病的药物在价格上都较贵,加之治疗效果问题,所以治疗费用能否得到更大的回报是值得怀疑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在MG病的治疗方面效果优于各种抗生素[23],但这些药物也不能彻底根治此病,一旦停药,同样可以复发。由于药物的费用问题,一般情况只适用于雏鸡的预防、治疗和成鸡的紧急治疗。
7.2疫苗预防
研制新型的切实有效的疫苗是防制MG病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畜产品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生产的大部分疫苗都处于较低级或者说是广谱预防的阶段,特异性不强,对鸡场MG的保护率只能达70%~80%,最高只能达到90%。
7.2.1活苗
活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使用的活疫苗为MG康涅狄克F株疫苗,其致病力极弱,给1、3、20日龄的雏鸡滴眼接种,不会引起任何可见的症状和气囊病变,不影响增重。活苗研究中,日本、法国、美国分别将G-50株、CP株、F株、TS-11株及6/85株制成疫苗应用,其中G-50株、CP株由于毒力极度减弱,需频繁使用,效果不佳。F株比野毒株致病性低,在鸡产蛋之前和被MG野毒感染前使用可降低商品蛋鸡的产蛋损失,减少病原体经卵传递。MG弱毒常具有置换和传播功能,F株可通过置换强毒而使感染鸡得到保护,但F株仍有一定毒力,特别对于火鸡,它可以引起商品火鸡感染发病。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TS-11和6/85弱毒制作的疫苗比F株毒力更弱,对鸡和火鸡均无毒力[24],疫苗对未受MG感染的鸡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也可用于火鸡的免疫接种,但免疫鸡体内检测不到抗体,不易判断免疫效果,对已感染MG的鸡群接种效果不如F株。Tuner等(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用TS-11已成功的根除MG。因此,近年来TS-11株和MG6/85更多
的被作为商品化弱毒苗用于鸡和火鸡。中国兽药监察所用弱毒株F-36制成的活疫苗免疫接种鸡,不影响鸡体增重,不引起气囊损伤,接种鸡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该疫苗接种鸡,免疫保护率达80%,免疫期可达9个月[25]。
7.2.2灭活疫苗
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禽病工作者即从事灭活苗研究,但效果不佳。Yoder等(1984)报道以MG油乳剂灭活苗对15~30日龄鸡免疫接种能有效地抵抗强毒株攻击,但用于10日龄内的雏鸡,免疫效果不理想。Stone(1987)报道了1种改良的油佐剂苗,可使雏鸡免受鼻内接种强毒的攻击,保护产蛋鸡群,不造成产蛋率下降,防止鸡的气囊病但不能完全阻止MG在气囊和肺内定殖[26,27]。宋勤叶等(1999)用MG油乳剂灭活苗接种蛋鸡,结果表明无论在试验攻毒前还是在攻毒后接种,均能有效地降低MG的蛋传率。Abd2Ei2Motelib等(1993)曾对F、TS-11和6/853个弱毒株以及1个商业性灭活苗就其免疫效力进行了比较,疫苗接种鸡在致病菌株R株气溶胶攻击之后,各组剖检28只鸡检查气囊病理损伤结果,F株免疫组只有5只有极其轻度的损伤,损伤平均分为0.18,其它3种疫苗接种鸡出现气囊损伤平均分为1.21~1.89,而灭活疫苗接种组与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相差无几,均明显不如F株。我国鸡场中MG感染普遍,预防控制难度很大,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该病危害性的认识,采取以疫苗接种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加强饲养管理及环境净化控制的综合防治措施,使该病早日得到有效控制。
7.3管理预防
应激因素对本病的影响很大,管理不善、饲料营养缺乏、禽舍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以及气候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导致MG感染或
7.3.1 控制水平传播 控制MG感染首先要做好建立无病群的工作。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鸡场要有合理的布局,良好的隔离和防疫、消毒制度以及好的饲养环境;要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要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等。
7.3.2 鸡群净化 MG阴性群在鸡4月龄时抽检10%以上,以后每隔90d抽检5%以上。检测方法用PA、HI、ELISA或PCR等,蛋鸡可取鸡蛋黄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测定;MG阳性种鸡净化则需间隔1~2周检测一次,通过连续检测淘汰病鸡[28]。
7.3.3 种蛋处理 对种蛋进行处理是控制MG垂直传播的有效措施。将种蛋加热至37.8℃,然后突然浸入冷的抗素溶液(400~1000mg/L的泰乐菌素等)中15~30min,抗生素可透过蛋壳膜进入蛋内,杀死MG。中国兽药监察所研究出的以45℃、14h连续处理种蛋,可杀灭人工感染和经卵传播的支原体,可基本上切断垂直传播这一途径[29],培养出无支原体感染的健康鸡群[30]。
参考文献:
[1]王永明,刘娟,王晓丽,章刚.鸡毒支原体病原学及疫苗的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10年第12期.
[2]宁宜宝.鸡群健康的潜在杀手―鸡毒支原体病的防制.中国兽医杂志,2003,39(10): 44-46. Ning Y B.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chicken herd―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2003, 39(10): 44-46. (in Chinese)
[3]Hudson P, Gorton T S, Papazisi L, Cecchini K, Frasca S, Geary S J.Identification of a virulence-associated determinant, 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 (lpd), in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through in vivo screening of transposon mutant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2006,74:931-939.
[4]宁宜宝.动物支原体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1999,33(1):45~48。
鸡鸭鹅病防治网 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场)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http://gallops99.blog.163.com/
禽病实战专家咨询:13939028068 (技术总监-魏老师 个人 微信:CC-zbs 欢迎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llopsbj
养殖安880、驰骋钙、蚊蝇一喷净等产品销售顾问:成龙在路上 13838248089 博客: http://lyrswcl.blog.163.com
来源:鸡鸭鹅病防治网 分享 http://www.jyebfz.com 中兽医 http://www.中兽医.com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