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鹅病防治网

目前我国蛋鸡热应激研究进展

2014/4/23 15:45:24 0人评论 2149次浏览 分类:养禽领域

刘瑞生(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平凉  744000)

        在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诸多因素中,环境温度最为突出。每年夏季高温天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给蛋鸡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鸡业的迅速发展,高温引起的不良影响日趋严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1  发生原因
        蛋鸡体表羽毛丰厚,代谢旺盛,皮肤没有汗腺,保暖性强而散热性差,本身体温较高。饲养实践证明,蛋鸡生产的最适温度为13~23℃。此时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蛋鸡生长性能最好,饲料转化率最高。超过此温度范围,蛋鸡产热大于散热,热平衡状态破坏,引起蛋鸡体温升高,对生产和存活都不利。温度超过28℃,蛋鸡开始出现热应激反应。温度越高,热应激反应越严重。39℃4h以上热应激对大多数产蛋鸡是危险的,41℃3h以上和43℃2h以上热应激对大多数产蛋鸡是致死性的(花象柏等,1994)。

    2  临床症状
    2.1  生理变化  发生热应激反应的蛋鸡精神沉郁,张口呼吸,外周血管扩张,心跳加快,呼吸次数增加,高温持续8h,蛋鸡的体温极显著升高(刘春燕等,1997)。采食减少,饮水增加,双翅下垂,肉髯鸡冠苍白,生长缓慢,经常蹲伏在地上或网上。
    2.2  生产性能 热应激引起蛋鸡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因而生产性能呈下降趋势。产蛋率降低,蛋重减轻,蛋壳变薄,种蛋受精率、孵化率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当白色来航鸡从16.7℃移入32.2℃环境中,产蛋率由72.11%降至66.18%(李震钟等,1986)。急性热应激可使蛋鸡产蛋率下降28.9%,死亡率迅速增加近16.58~20.7倍(邵斌华等,1992)。30℃持续高温2d,鸡产蛋率、蛋重均未见变化,但耗料量和料蛋比下降显著(P<0.05);再次升温至35℃持续6d,产蛋率、蛋重、耗料量及料重比极显著地变化(顾宪红等,1997)。蛋鸡品种、高热环境持续时间和不同的升温方式对产蛋率和蛋重也有一定影响。
    2.3  血液成分变化 持续的高温,会引起蛋鸡血液成分发生显著变化。高温时星杂579母鸡血清钠升高220.1%,血糖、血脂、总蛋白和血钙含量分别降低60%、41.9%、24.8%和40.2%(傅玲玉等,1988)。刘春燕等(1996)研究表明高温对血糖、胆固醇浓度影响不明显,使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持续下降,清蛋白下降后又略有回升。北京红鸡在慢性热应激中,血糖、总蛋白、清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均不同程度下降,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酸磷酸激酶均呈上升,碱性磷酸酶下降(刘风华等,1997)。
    2.4  内分泌学变化   高温时蛋鸡内分泌发生变化,加强化学调节,以增强散热和适应性。星杂579母鸡高温下血浆醛固酮含量升高46.1%,皮质醇和雌二醇含量分别降低27.7%和63.5%(傅玲玉等,1988)。京白蛋鸡随温度升高,血浆孕酮水平先升后降,35℃时血浆促黄体激素和孕酮水平显著下降(王新谋等,1994)。巴布考克B-300型母鸡随着升高,血浆皮质酮和T3水平先下降后恢复或回升,血浆T4和孕酮水平先上升后恢复或稍有下降(顾宪红等,1995)。
    2.5  免疫学变化 研究发现,热应激不仅导致免疫抑制,降低疫苗保护作用,而且还使免疫器官本身发生变化。新城疫(ND)或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活苗免疫ISA蛋雏后立即产生热应激,不论ND的抗体水平还是ELISA抗IBD抗体滴度在27~38℃昼夜高温实验过程中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应激后立即免疫ND疫苗或IBD疫苗的鸡,HI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5和14d和ELISA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9d和16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应激后应立即免疫ND疫苗或IBD疫苗的鸡,HI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5d、14d和ELISA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9d、16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应激后24h免疫或免疫后24h至若干天遭受高温应激的鸡,抗ND和IBD抗体水平分别在免疫后第14d和16d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试验组免疫器官与体重之比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免疫器官的组织学结构都有明显的坏死和萎缩性变化(陶秀萍等,1997)。王述柏等(1998)发现热应激可导致伊莎蛋雏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组织学结构发生水肿、萎缩和细胞坏死病变,但免疫后29d,病变有一定恢复,水肿消失。
    2.6  病理变化  唐玉新等(1995)对自然热应激和实验性热休克死亡鸡的病理学观察表明,其一致性的变化为肺淤血、出血、呼吸毛细血管与肺房结构损伤,肺气——血屏障有明显超微结构破坏;脑膜血管充血、融解、变性;肾上腺皮质与髓质细胞超微结构变性、坏死,髓质细胞明显脱颗粒,卵泡膜和输卵管粘膜充血、肝淤血。肺与延脑神经细胞病变为热休克直接死因——呼吸衰竭的结构基础,肾上腺细胞的病变是急性热休克、肾上腺功能衰竭的结构基础。

    3  防治措施   
    3.1  鸡舍防暑降温  在鸡舍内安装风扇和吊扇,加强通风换气,促进体热散发。纵向通风比横向通风能获得更好的通风换气效果,成为减轻热应激的有效手段。夏季舍内风速以1.0~1.2m/s为宜。湿帘是当前我国大面积生产最经济有效的降温设施,通过对北京、武汉、重庆、上海等地鸡舍湿帘降温的应用调查表明,饲养密度可提高10%~20%,死亡率下降40%以上,产蛋率提高4%~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崔巍,1996)。纵向通风结合湿帘降温,预防热应激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开放式鸡舍,缓解产蛋鸡热应激的最佳措施是对鸡身直接喷水,使热应激过高的体温下降。花象柏等(1993)在37℃维持6h的热应激时,应用15、25和35℃的水分别喷蛋鸡羽毛,15℃的水减少热应激鸡体温上升的效果明显好于25℃和35℃的水,饲料消耗明显增多,蛋重提高5.11%,体重丢失降低2.41%。花象柏等(1998)于夏季气温33℃以上时,根据舍温过高,每日对鸡身自动喷淋降温4~6次,比未喷淋的鸡提高产蛋率12%左右,千只鸡日死亡数可降至0.8只以下,综合效果接近具有水帘纵向通风降温设施的大型封闭式鸡舍的生产水平。钱永清等(2000)研究认为“机械通风+喷雾降温”的模式适用于南方地区蛋鸡舍夏季通风降温。供给蛋鸡充足的凉水(18.3℃)饮用,也有一定的缓解热应激作用,效果介于10℃冷水浸组和对照组(饮35℃的水)之间(花象柏等,1996)。
    3.2  调整日粮结构 高温条件下通过调整蛋鸡日粮组成水平,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不仅可以保持蛋鸡生产水平,还可以缓解热应激对鸡的危害。黄明华(1998)认为高温环境下产蛋鸡日粮代谢能水平以11.13MJ/kg,粗蛋白水平17%,能量蛋白比155.88为宜。吴应鹉等(1993)发现蛋鸡对日粮食入量、代谢能和蛋白质的需要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气温在30℃以上,每鸡每日代谢能食入量应在1.008~1.092MJ,高温时提高日粮碳水化合物含量作为采食量减少的补充能量,对维持蛋鸡高产能力无益,因为加喂碳水化合物反而使产热增加。高温下(29.4℃)增加日粮蛋白质含量可提高蛋鸡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stockland等,1974)。在25℃以内,蛋白质需要量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少,但高蛋白日粮对维持高温下的产蛋量有良好作用,能改善鸡蛋品质,并对高温(30~33℃)的不良影响有一定缓冲作用,气温在30℃以上,每鸡每日蛋白质应在16~18 g(吴应鹉等,1990)。在高温下添加蛋氨酸可使产蛋率和蛋重显著增加(Reid,1973)。Teeter(1994)减少夏季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但却保持必需氨基酸的添加剂量,提高了蛋鸡的生长率,降低了死亡率和舍内氨浓度。轻度热应激下,提高饲粮蛋白质和钙不能缓解热应激对产生性能的影响,但可以增加蛋重,提高代谢能和有效磷可有效地缓解热应激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左绍群等,1996)。饲料中添车脂肪,可使鸡在不增加摄食量的情况下,提高能量浓度,还能减少增生热。马玉胜等(1996)在蛋鸡日粮中添加3%动物脂肪,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夏季高温带来的影响,而且提高产蛋率8.2个百分点,平均蛋重增加0.2g,提高饲料报酬0.24,提高经济效益10.3%。热应激广泛影响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和合成,从而导致产蛋鸡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发生改变。王兰芳等(2001)在32℃高温下日粮中添加3000IU/kg和9000IU/kg维生素A,后者采食量、产蛋率和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前者,提示高温下提高VA添加量有助于改善蛋鸡的生产性能,维持正常生理状态。Njoku(1989)在蛋鸡日粮中补充200mg/kg维生素C,提高产蛋率9%,同时降低料蛋比和碎壳蛋比例。孙延鸣等(1997)在饮水中添加200mg/kgVC,可提高产蛋率9.16%,分别提高血糖、血脂、总蛋白和血钙比例,使处于热应激状态下的血液成分有趋向适温的显著变化。孙汉等(1995)在日粮中添加0.5g/kg“锌蛋白-40”(主要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锌),提高产蛋率6.2%,对降低死亡率和提高蛋重均无效果。近年来研究表明,高温使生产性能下降的原因是生殖上皮细胞完整性及心脏、肝脏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受到过氧化损伤。曹永春等(1999)使用抗氧化微营养素(VC1000mg/kg、Se0.3mg/kg、Cu40mg/kg、Zn85mg/kg)能直到抗氧化保护作用,有效地缓解热应激,提高产蛋率和饲料报酬,改善蛋壳品质。
    3.3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通过拌料或饮水方式添加某些化学药物、中草药及其复合制剂,调节蛋鸡体内环境,平衡体液中无机离子浓度,调控代谢以达到缓解热应激的目的,简单易行,容易接受。
         朴香淑等(1994)试验表明,炎热的夏季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电解质,可使产蛋的产蛋率、鸡蛋品质等性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且经济效益可观。赵宗胜等(1997)在夏季蛋鸡饮水中添加0.05%~0.1%新力爽利用更为迅速有效,可明显提高采食量、产蛋量和蛋重,每只鸡每月可增收1.2元左右。赵芙蓉等(1998)给蛋鸡饮用含0.26%、0.34%新力爽溶液,可降低热应激蛋鸡的冠温、呼吸率和体温,尤其对呼吸率影响显著;同时能提高产蛋率,有使蛋重和饲料转化率升高的趋势。养殖安880为碱性物质,对维持体内碳酸平衡有重要作用。邵莹等(1992)分别在热应激产蛋鸡饲料中添加1%NH4Cl与0.5%NaHCO3和饮水中添加0.2%KCl与NH4Cl,可以减少热应激产蛋鸡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幅度,对蛋鸡热应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周明等(1996)在高温季节蛋鸡日粮中添加0.2%氯化钠和0.2%碳酸氢钠,能极显著地提高产蛋率、蛋壳品质和饲料转化率(P<0.01),蛋鸡日粮中氯化物与碳酸氢盐的适宜配比为35:38。
        应用饲料添加剂提高蛋鸡对饲料的利用效率,由此增加养分的摄入,是改善高温热应激的有效措施之一。Mannar(1984)在热应激条件下蛋鸡饲料中添加100mg/kg颗粒包膜杆菌肽锌,总产蛋数提高4%(20℃)和6%(34℃),料蛋比降低5%(20℃)和10%(34℃)。于方林(2001)研究证明在高温热应激条件下,饲料中添加0.1%颗粒包膜杆菌肽锌,总产蛋数提高4%(20℃)和6%(34℃),料蛋比降低5%(20℃)和10%(34℃)。于方林(2001)形容证明在高温热应激条件下,饲料中添加0.1%颗粒包膜杆菌肽锌对提高蛋鸡的抗热应激能力具有良好效果。梁尚根等(1996)在高温时期蛋鸡饲料中添加0.1%“禽特爱”复合酶制剂,产蛋率提高8.3个百分点,料蛋比明显下降,种鸡入孵率提高。骆先虎等(1996)在夏季蛋鸡日粮中添加60mg/kg阿散酸,产蛋率、蛋重和产蛋量分别提高16.8%、3.4%和17.6%。孙小琴等(2000)在高温条件下,蛋鸡日粮中添加0.1%、0.2%、0.3%、0.4%、0.5%柠檬酸,可以减缓蛋鸡热应激,提高产蛋率和饲料报酬。何欣等(2001)在夏季蛋鸡日粮中添加50g/吨金霉素,可提高产蛋率,并降低破软蛋率和料蛋比。
        一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暑、抗菌消炎的作用,添加在饲料中,可以增强蛋鸡适应性,调整和平衡阴阳,减轻及消除热应激的危害。对蛋鸡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既可单独添加某种中草药,又可将多种中草药混合组方添加。邵庆均等(1998)在蛋种鸡日粮中添加0.5%养殖安880,热应激期间产蛋率提高10.2%,料蛋比下降9.2%,破软蛋减少18.5%,死亡淘汰率下降10.3%,种蛋受精率提高17.58%,孵化率提高17.76%。李连缺等(2001)分别在夏季添加马齿苋和2%蒲公英粉饲喂蛋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应激对蛋鸡的危害,明显提高产蛋率和经济效益。袁福汉等(1993)在夏季蛋鸡日粮中添加1.0%清暑散(由藿香、金银花、板蓝根、苍术、龙胆草组成)饲喂蛋鸡,饲料报酬提高5.45%~13.20%,产蛋率提高9.37%~11.29%。武果桃等(2001)在暑热条件下,日粮中添加0.2-0.5ml/只“藿香正气液”(由藿香、香薷、石膏、泽泻、川朴、甘草组成),能很好地缓解热应激对蛋鸡的影响,保持采食,有效提高产蛋率和蛋重,效益显著。安立龙等(2002)研究认为高温下西药组具有一定抗热应激能力,但不如中草药抗热应激能力强,长期使用西药有害于蛋品质。
        高温对蛋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能完全克服鸡的热应激,因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探索应用复合药物抗热应激试验。赵宗胜等(1996、1997)在夏季高温期间,分别给蛋鸡饮用0.5%、0.1%和0.05%缓热复合剂(由维生素、碳酸氢钠、氯化钾及微量元素组成)溶液,可以纠正蛋鸡的血液指标变化,明显缓解高温应激的不利影响,0.05%组产蛋率提高6.38个百分点,提高纯收入0.39元/(只·日)。刘卫东等(1997)在夏季基础饲料中添加0.25%化学药物抗高温添加剂(由氯化铵、心得宁、杆菌肽锌、VC和VE组成),产蛋率提高6.8%,蛋重增加3.3g/枚,饲料报酬提高10.65%。潘琦等(2002)使用0.5%和1.0%中一化合剂(刺五加、黄芪、石膏、氯化钾和VC),可增强鸡在热应激中的适应性,全面协调生理功能,有效地缓解热应激反应,提高产蛋率7.85和8.74个百分点,蛋重增加3.60和3.87g,料蛋比降低0.56和0.64,破蛋率降低1.86和1.48个百分点。
    3.4  选育耐热鸡群 耐热力是一种热适应能力,通过遗传育种手段增加鸡对高温的耐受力,培育耐热鸡群,是解决夏季高温应激的根本措施,而确定可行的耐热指标是选育耐热鸡群的基础。刘春燕等(1996、1997、1998)研究京白蛋鸡耐热力与体温、采食和饮水、血清蛋白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鸡的耐热力与非致死环境温度下的体温呈正相关,与再次经受热应激时的体温升高幅度呈负相关,体温对环境温度的直线回归系数为0.076,基础体温及在各高温下体温较高的个体较耐热;耐热力与采食量相关明显,常温时采食量多的较耐热,耐热鸡在高温时采食量下降多,与饮水量的相关不明显;蛋鸡耐热力与清蛋白浓度呈正相关,与总蛋白和球蛋白相关不明显。致死时间与耐热指数呈弱负相关,与血糖、胆固醇、T3和清蛋白相关较显著,与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相关不显著,血糖、胆固醇和清蛋白可初选为京白蛋鸡耐热力评定指标。矮小型母鸡耐热力较强。

鸡鸭鹅病防治网 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场)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
禽病实战专家咨询:13939027068 (技术总监-魏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llopsbj   
养殖安880、蚊蝇一喷净等产品销售顾问:成龙  13838248089  博客: http://lyrswcl.blog.163.com

 来源:鸡鸭鹅病防治网 分享 www.jyebfz.com

鸡鸭鹅病防治网--驰骋禽病疫病防控与营养保健研究所您身边的养禽服务专家!
有了禽病莫发愁,魏老师在线解您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来说几句吧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