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鹅病防治网

中药和中药理论的概念

2016/7/19 16:29:32 0人评论 1372次浏览 分类:中药科技

    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曾经有过多次民族交融,中华民族的范畴也以其历史时代不同而异。而且,远自汉、唐间,中药就已经超越民族界限,为日本、朝鲜、越南等民族、国家所接受,在这些民族、国家间中药和中药理论也有所发展,但从其主流、理论思维、临床实践而言,无论其名称如何,仍然属于中药范畴。中药并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
     中药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在中华民族间应用了几千年,但就一其具体药物而言,则未必尽是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的药物。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药物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历代内外文化一的交流,也有一定数量的其它民族传统药物流传到中国,经过临床试用,逐渐成为中药。中药是经过长期逐渐积累形成的,直至现代,中药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年代久暂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对中药如果仅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作为定义,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代西药普遍应用,认定中国人或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就是中药,也不确切。
      也有人主张:中药就是天然药,或者中国的天然药。由于中药并非尽是天然药,不但中药炮制、制剂,炼制等工艺改变其本来性质,即使天然产品,当其成为药物时,无论其形式还是实质,都不再具有天然物的特征;而且,中药中还有的根本不是天然物,象唐慎微补入《证类本草》的灵砂,就是合成的硫化汞;《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黑锡丹主要原料是合成的硫化铅。这些都经过明确的化学反应生成。当然,所谓天然药物也不尽是中药,许多民族传统药中都有天然药物,甚至现代西药中也有如洋地黄、美鼠李皮、番泻叶、芦荟、甘草、滑石、炉甘石、石膏等天然药物。所以,天然药物既不是中药的特征,也不是中药的同义语。
      有人指出:中药一词产生甚晚,本作为与西药区别的语汇,并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实际中药一词虽然不是古已有之,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源远流长,几平同中华民族文化同等寿命,西药却同中华民族文化没有这样的血肉联系。中药所指本来是非常明确的。中药、西药的主体都是药物,但药物本身并不具有中、西的特征。前已论及,是否天然药物,是否合成药物,不能因之而区分中、西药。实.际,还有相当一部分药物既见于古代、现代中药学专著,也见于现代西药著作,如甘草、大黄、芦荟、硫黄、炉甘石、胆矾(硫酸铜)、皂矾(硫酸亚铁)、芒硝(硫酸钠)、食盐(氯化钠),更不能据以区分中药或西药。
      单凭药物本身,固然不能明确区分中药、西药,但即使是同一药物,临床应用的理论决定其使用方法、范围、规律,中医、西医各有不同。或者说,临床使用所遵循的理论决定其是否为中药。因此,不论药物的种类、来源,凡是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就是中药。中医药理论赋予中药基本特征。
     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不同理论,其具体内容或许有差异,但其理论思维却可找到相当多的共性。理论思.维或称理性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反映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以一定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的社会实践决定中医药理论思维的特征,这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同其它医药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点。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无论哪个学.派的理论,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理论,都不可能超脱这一特征。这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所有理论的共同特征。
      理论思维是通过具体理论来体现的,理论也必然成为理论思维的写照。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具体理论也必然包含着整个理论体系的共性。中医药理论,从普遍意义来讲,代表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征,反映其理论思维的内容和规律。我们说,中药是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就是指普遍意义的中医药理论,而不是专指哪家、哪派、哪一时代的理论。
     中医药理论作为中药的特征,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临床实践,.也包含着经过反复实践发展起来的对于中药的理论思维。后者专称为中药理论。所有有关中药的理论郊可称之为中药理论,中药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没有中药,中药理论就失去依附,失去存在的意义。从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来讲,当然是没有中药就没有中药理论。这不能认为是简单的时序关系,认为中药的存在先于中药理论。药物作为物质,可以很早就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存在,但还不是准确意义的中药,同其它民族药物没有区别。只有中药理论出现,并据以认识、运用这药物时,药物才具备了中药的特征。同样,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也可能很早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比认识药物的治疗作用更早,但不能称为中药理论,也只有当运用这理论思维观察、认识药物及其规律时,才成为中药理论。中药和中药理论同时产生,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它们之间,不存在从属的关系,也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
     如果进一步分析,中药和中药理论似乎又可以单独存在,彼此间并没有有机的联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有人主张“废医存药”,主要也是立足于这一分析上,所谓“医”,实指包括中药理论在内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认为中药可以治病,没有这些理论,不讲这些理论,中药同样可以治病。
     这样分析实际上忽略了中药、中药理论同临床实践的关系。应该承认,中药只有用于临床才真正起到“药”的作用;中药如何用于临床,总归要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中药用于临床的经验又要成为后人的借鉴。这个规律不独中药是这样,其它医药体系的药物都是这样。所不同的是,中药临床经验的长期、大量积累,我们的前人凭借中医药理论思维,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概括,由现象到本质,形成、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药理论。这样,以临床实践为纽带,中药和中药理论不可分离。中药依中药理论用于临床,又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
     有人承认借鉴中药临床经脸的重要性,但否认临床经验与中药理论的关系,还举出民间单方为例证。姑且不考虑历史久远、地域辽阔以及天灾人祸的影响,假定所有应用中药的具体经验都保存下来了,而没有任何总结和概括,.这么多的具体经验好是好。但是,仅就其数量而言,谁又能较全面地了解这些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呢?更何况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不可能由个人掌握这些经验资料;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大量的资料还要佚散、毁坏,也根本不可能较全面地搜寻前人经验。这样,由博返约,由繁而简,由散乱而规整的理论归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中药理论不可能反映一味药的具体临床效用,但它能以极其简练的文字表述一味药或一类药临床效用的规律,概括临床效用的范围、属性和特征,足以指导新的中药临床实践。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认为,中药理论是前人留传下来的有关中药的各种.认识、应用、规律的信息。也只有通过中药理论才可能对于前人大量、散乱的临床经脸有一个概括的、规律性的了解。民间单方只要临床经验增多,也自然会产生理性认识,逐步形成有关理论。许多民间草药就是这样成为传统中药的。
     事实上,中药理论对于中药还有更深一层的关系。由于中药理论来自实践,经过反复验证、反复修正,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药作用的客观规律,因而也就有可能进一步指导中药新的临床应用,有可能在应用范围上作更大的引伸。举例来说:如果临床见证放射病具有阴虚发热的证候,尽管古代方书、本草中都没有放射病的记载,但对这一类放射病用养阴清热方药治疗常可获,当然药效的认识也会有新的补充和发展、中药理论在这方面的意义更是值得重视的。可以这样讲:研究中药,必须了解中药理论,只有通过中药理论才能对于中药有较全面的认识,只有依据中药理论,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
     中药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可以说,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的特征。或者说失去中药理论,中药就不成其为中药。

鸡鸭鹅病防治网 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场)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http://gallops99.blog.163.com/

禽病实战专家咨询:13939028068 (技术总监-魏老师 个人 微信:CC-zbs 欢迎交流)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llopsbj 

养殖安880、驰骋钙、蚊蝇一喷净等产品销售顾问:成龙在路上  13838248089  博客: http://lyrswcl.blog.163.com

来源:鸡鸭鹅病防治网 分享  http://www.jyebfz.com   中兽医 http://www.中兽医.com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来说几句吧

验证码: 看不清楚?